当手机、互联网企业造车来源:科技日报
三星发布了一段视频,揭开其最新数字座舱的面纱。该项目于2018年首次提出,将三星电子在电信,半导体和显示技术方面的最新进展与哈曼的汽车专业知识相结合。其设计旨在简化交流并提供有趣的旅途中体验,其总体目标是将车辆转变为乘客希望停留的地方。 在三星数字座舱2021结合了音响系统,使得内容觉得很逼真很宽,49英寸的显示屏QLED。大屏幕背后的想法是让用户享受定制的娱乐体验,同时还使他们能够与周围的世界进行交流。总体而言,座舱内的显示屏将车辆转变为多功能且方便的多功能空间。它的最大优势之一就是5G技术,该技术可以让用户无间断地使用这些功能,从而增强用户的体验。 如果您不想娱乐,但需要提高工作效率,那么不必担心,因为三星数字驾驶舱也可以转变为移动办公室。该解决方案使管理各种工作变得容易,支持视频会议,甚至包括用于编辑视频剪辑的工具。数字驾驶舱的内部证明,使用支持无缝移动生产力的硬件,可以在您的汽车上舒适地工作。 三星汽车的健康服务也已嵌入到汽车中,能够在登机前分析乘客的健康状况。它还会定期监视乘客的压力水平,并会调整车辆的灯光,气味或音乐,以帮助他们放松身心。此外,通过分析他们的睡眠方式和眼睑的运动,该服务可以帮助确保驾驶员在旅途中保持清醒并保持警觉。 三星评论 说:“我们生活在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内容时代” 。``2021数字座舱为您提供了随时随地享受该内容的自由。它通过将您的车辆转变为与您的客厅一样舒适的移动娱乐中心来实现这一目标。” 为何这么多“门外汉”扎堆造车 行业观察 流传了许久的“华为造车”传闻,终于在近日有了说法。在前不久举办的上海车展上,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表示,华为不造车,将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 这几年跨界造车是件时髦的事,包括苹果、BAT在内的一大批企业都纷纷加入了造车行列。蔚来汽车、小鹏汽车、乐视汽车……这些带着互联网基因的车企陆续成立,不仅搅动了汽车行业的一池春水,也让传统车企感受到了压力。 那么,对汽车并不内行的IT企业或互联网企业,为何会如此热衷于造车? 新趋势和资本给了“外行”底气 现在的互联网企业几乎都没有为自己预设业务边界,它们不断地利用自己在原有业务上积累的优势,进入其他行业,汽车制造只是这种“互联网帝国主义”的目标之一。互联网企业之所以盯上造车,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技术发展趋势为互联网企业进入汽车行业创造了有利条件。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技术的成熟,无人驾驶正在逐渐从理论构想走向现实。对于传统的汽车制造来说,发动机、变速器等技术是最核心的构成;但对无人驾驶汽车来说,最核心的技术则是智能控制系统。 在智能控制系统方面,其实传统企业并没有足够多的优势,相比之下,互联网企业在这方面则有一定的技术积累。换言之,对于这类车辆的设计和制作,互联网企业其实并没有那么“外行”,甚至比传统车企可能更有优势。这是吸引互联网企业“跨界造车”的最重要因素。 其次,互联网企业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们在设计以及销售环节具有明显优势。在管理学,有个著名的“微笑曲线”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在整个价值链上,最具价值的环节其实是在设计和销售环节,而在制造环节的价值则较小。目前,尽管互联网企业在制造环节并没有太多的经验,但由于它们长期与消费者打交道,手握大量的消费者数据,因此它们能在销售环节具有很大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讲,花大力气进入汽车行业,其实也是互联网企业将自身积累的相关优势进行变现的一种途径。 最后,资本市场的支持为互联网企业进入汽车行业提供了资金上的保障。汽车的研发和制造很“烧钱”,研发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等新型车辆,更是如此。这一特征决定了,谁能获得资本的支持,谁就能在这一市场上抢得先机。那么,传统的制造业和互联网企业相比,究竟谁更容易获得资本的青睐?答案显然是互联网企业。在多数投资者眼中,互联网企业就代表着高科技,代表着新生产力,光凭这个,就足以为它们赢得更多“粮草”,这也让它们在进入并不熟悉的汽车行业时多了份底气。 信用和安全成跨界成败关键 尽管互联网企业来势凶猛,但它们在汽车行业的表现却并不尽如人意。虽然目前已有几家企业宣布相关车型已进入量产阶段,甚至已上市,但这些企业的盈利状况并不太好。放眼望去,更多的企业,则还在苦苦摸索中。此外,还有一些互联网公司,其实只是借造车之名圈钱,上演了一幕幕“PPT造车”的闹剧。 那么,互联网公司造车究竟难在哪儿?在笔者看来,互联网企业在造车时遭遇的困难主要有如下两点: 第一点是作为委托者的互联网企业与作为代理者的制造商之间的矛盾。由于互联网企业并没有汽车行业的积累,因此它们在制造车辆时,通常按照“互联网思维”,将生产环节外包给制造商。这样处理,虽可让企业在轻资产的前提下实现生产,但却让它们失去了对制造商的控制权,因此不能按照市场的需要对产能进行调整。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蔚来汽车。2018年初,蔚来曾承诺要在当年9月底前量产一万辆汽车,但最终实际完成的产量却不及承诺数量的一半。究其原因,就是蔚来将制造环节外包给了江淮汽车集团,而该集团出于谨慎的考虑,不敢按照蔚来的要求提升产能。显然,这种委托者与代理者之间的矛盾,让互联网企业在进行决策时十分被动。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一些互联网企业的违约行为,事实上加剧了委托者与代理者之间的紧张关系。例如,江淮汽车集团之所以不肯按照蔚来的要求扩大产能,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受“乐视事件”的影响,担忧蔚来也可能出现类似问题。 第二点是安全问题。对传统企业来说,安全问题是被放在首位的。在生产实践中,它们也积累了大量的安全生产经验,从而也有能力确保车辆的安全。相对来说,互联网公司在这方面的经验是不足的。尽管从总量上看,互联网汽车企业出现“事故”并不算多,但在消费者的认知中,这类事件却有很强的典型性,因而会对其销量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总之,虽然互联网企业投身汽车制造已成风潮,但在实践中,它们遭遇的困难并不少。究竟它们能否成功挑战传统汽车企业,可能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声明】:部分图片和文字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